工作来源
Computers & Security Volume 116, May 2022, 102687
工作背景
由于单一端点上的终端安全防护软件缺乏对威胁态势的背景理解、对最新威胁缺乏感知。在遇到未知威胁时,很多终端安全防护软件会将扫描文件的相关信息回传给远端服务,基于全球海量威胁的深度理解做出判断,响应终端安全防护软件进行相应的操作,如隔离或者清除恶意软件。
基于这种机制,利用 DNS 在终端安全防护软件与远端服务间完成信息交互的被称为 DNSAML(DNS anti-malware list)。事实上,这种机制必须确保信息交互的完整性与机密性,否则会影响终端安全防护软件对恶意文件的判断。
典型的 DNSAML 整体流程如下所示:
发现可疑文件时,终端安全防护软件首先基于本地数据进行匹配。未能匹配的情况下,通过 DNS 请求向远端服务发起查询,查询携带文件签名(例如文件哈希)。DNS 请求通过域名系统传递给 DNSAML 服务,该服务提供文件对应的判断作为 DNS 请求的响应返回。终端安全防护软件得到响应后,按照预定义的方式对文件进行处理。
可以发现,DNSAML 服务的整体架构很大程度上受到域名拦截列表(DNSBL)的启发,后者可以帮助拦截来自与垃圾邮件有关的流量。但使用 DNS 协议进行数据传输,使得这些系统也继承了 DNS 的固有缺陷,如缺乏来源验证、缺乏加密等。
工作准备
利用大规模 DNS 数据,数据集覆盖 3700 万台计算机平均每天对超过 3 亿个域名发起 520 亿次 DNS 查询。
尽管作者其一为 Akamai 的首席研究员,但数据集并非来自 Akamai,从数据量上看也确实要比 Akamai 小上一个量级。使用 2020 年 11 月的 DNS 流量日志,合计约 1.56 万亿次的 DNS 请求。
基本工具
-
攻击者主机使用 Kali Linux,利用 Ettercap 工具实现对应操作。
-
受害者主机使用 Windows 10,分别使用 McAfee Endpoint Security Threat Prevention (ESTP) version 10.6.1.1386.8、Nessus Professional Version 8 (8.11.1)、python-tools-cymru。
工作设计
DNSAML 服务需要满足以下特征:
-
处理大量 DNS 请求,平均每天至少查询 1000 次,符合条件的有 184046 个域名。
-
由安全服务提供商注册所有,使用 Webroot Bright Cloud 分类服务进行筛选,选取 Computer and Internet Security 类符合条件的有 220426 个域名。
-
结构化的 DNS 请求,例如 IP 地址、文件哈希或者其他形式的遥测,符合条件的有 55 个域名。
-
至少 10% 的 DNS 请求有 IPv4 地址,符合条件的有 43 个域名。
-
至少 10% 的 DNS 请求由 32 个字母/数字组成,符合条件的有 10 个域名。
-
被 DNS 隧道分类器确认,符合条件的有 51 个域名。
一类和二类的交集有 4884 个域名,符合筛选条件的总共 55 个域名。这些 DNSAML 服务每天要处理由全球 285 万终端发起的、超过 1.08 亿次查询请求。具体如下所示:
其中五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DNSAML 服务:
-
Sophos 可扩展列表(SXL),后端服务为 Sophos Endpoint Cloud,可查询哈希与 IP 地址。
-
McAfee 全球威胁情报(GTI),后端服务为 McAfee Labs,通过 McAfee Endpoint Security、VirusScan 等查询。
-
ESET LiveGrid,通过 ESET ThreatSense 等查询。
-
Tenable MalwareDB,通过 Nessus Professional 查询。
-
Team Cymru 恶意软件哈希注册(MHR),汇总了 30+ 反病毒工具结果,尽管没有官方查询工具但提供了非正式的开源查询工具。该服务平均每天查询接近 9 万次,应用广泛。
可以通过三个指标来衡量 DNSAML 服务的普及程度:
-
查询总量:DNSAML 服务每日平均查询总量为 1.08 亿次,占到所有 DNS 查询量的 0.2%。
-
查询端点量:每日查询 DNSAML 服务的平均端点数为 285 万个,当然这不代表最终用户数量,某些服务不只是端点使用也在网关上使用。
-
覆盖国家/地区量:所有 DNSAML 服务覆盖 29 个国家/地区,而 McAfee、Sophos 与 ESET 这种顶级厂商至少覆盖 24 个国家/地区。
依据攻击能力,攻击者可以分为三类:
-
中间人攻击者(MITM):攻击者是位于 DNS 解析路径上的中间人,享有完全控制和篡改的能力。
-
临近机器攻击者(OPSAM):攻击者能够控制位于 DNS 解析路径临近机器实现 IP 欺骗,大概 30.5% 的自治系统都不会拦截此类数据包,攻击者享有有限的篡改能力。近期研究也证明,通过网络栈的侧信道攻击克服源端口随机化,存在一定概率可以实现对流行 DNS 服务提供商(Google、Cloudflare、OpenDNS、Comodo、Dyn、Quad9 和 AdGuard)的缓存投毒。
-
解析路径外攻击者(OP):攻击者在 DNS 解析路径外也能通过某种手段享有有限的篡改能力。例如利用伪随机数生成器的漏洞对基于 Linux 的 DNS 解析服务进行缓存投毒。
主要威胁如下所示:
-
Silencing(告警静默):将端点上运行的任意/特定恶意软件判定为无害,使恶意软件执行畅通无阻。
-
False Alerts(虚假告警):将端点上运行的良性文件判定为有害,产生告警疲劳或者告警淹没。
-
Information Disclosure(信息泄露):攻击者可以获知受害者安装终端安全防护软件的情况、有哪些恶意软件成功递送抵达受害者、根据扫描的情况评估组织的安全状况。
信息泄露攻击(ATT-ID)、虚假告警攻击(ATT-FA)、告警静默攻击(ATT-S)这三种攻击的模式实际上都比较简单,可以理解为类似于重放再匹配,按需篡改影响终端安全防护软件的判断。
再次提醒下这一流程能够成功的前提条件是签名独立于端点,通过完全匹配相同的签名即可确认在不同的端点下有相同的文件。
工作评估
对三个比较典型的产品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如下所示:
演示视频可见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MhL8ch_vmMBRju0mSA_997WgBp7TK5KU
示例一
虚假的 DNS 响应使 Nessus 将合法文件判定为恶意文件:
示例二
虚假的 DNS 响应使McAfee 将恶意木马判定为合法文件:
分别讨论 — McAfee GTI
McAfee ESTP 请求 avts.mcafee.com 或 avqs.mcafee.com,请求为 32 位签名做前缀,但未能在 VirusTotal 上查询到对应文件,应该是内部实现的签名方案。而作为响应的 IPv4 地址一共发现了 25 种方案,只有 127.64.8.8 会导致文件删除。在收到删除响应时,ESTP 会再额外请求 DNS TXT 记录,响应内容通过加密与 base64 编码无从得知内容。但如果响应被篡改或者阻拦,ESTP 将不会删除恶意文件。
McAfee 表示其 Global Threat Intelligence over DNS (GTI-DNS) 服务已经在生产环境中应用 12 年,目前正在将该服务迁移到 GTI-REST 服务上以保持认证与加密。后续,McAfee 打算完全改用 REST API 方案。
McAfee 产品升级与安全公告
https://kc.mcafee.com/corporate/index?page=content&id=SB10354
分别讨论 — Tenable MalwareDB
Nessus Professional 请求 chk.l2.nessus.org 确认连接正常再向 l2.nessus.org 拼接发起查询请求。响应中的标签与扫描报告间存在关联,其映射函数如下所示:
Tenable 并不打算大幅修改目前的解决方案,但表示将会在目前情况下加以改进。
分别讨论 — Team Cymru
Team Cymru 的 MHR 相对简单得多,请求 malware.hash.cymru.com。良性文件会返回标准 NXDOMAIN,恶意文件会返回 127.0.0.2。
Cymru 表示其 MHR 实际上提供了四种接口,官方推荐使用 HTTPS 接口,但仍为用户保留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方式的权利。
工作思考
终端安全防护软件的 DNSAML 服务大概是安全厂商“云端主防”体系的一部分,这个服务其实也算是 DNS 隧道的合法滥用形式之一。不得不说这一研究点十分“精巧”,这类域名在进行域名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时是一个很常见的大类数据,过往由于视角/目标的不同或者能力的局限,笔者并未对此深究。可见,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不断深入分析与研究,是可以让数据“开口说话”的,这应该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之一。
这些存在缺陷的 DNSAML 服务实际上主要问题在于:① 没有认证与加密、② 文件签名方案不存在变化。作者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改进方案,如下所示:
没有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要综合考量安全、性能、兼容性、可用性多方因素,看起来 DoT 似乎是目前来看最合适的改进方案。有类似服务的厂商,可以进行一下自查自检,如果存在此类缺陷可以尽快修复。有数据视野的也可以尝试分析下国内的情况,看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
声明:本文来自威胁棱镜,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
原文链接: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42429
原创文章,作者:优速盾-小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dnb.net/bbs/archives/2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