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划】成都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是经济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明确成都服务业发展方向,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加快建成服务业核心城市,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2016-2025年,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环境

(一)全球服务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服务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是贸易自由化。由美国发起和主导的TPP和TTIP正在进行,APEC北京峰会正式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全球贸易投资便利化步伐和贸易体系重构进一步加速。二是制造服务化。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速制造服务化进程,全球制造业呈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二三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三是服务平台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经济”串联起生产、服务、物流、支付各个环节,形成“互联网+”等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四是服务全球化。信息技术推动了服务的可贸易化,全球性贸易已从实物内容逐步向资本、信息等服务内容延伸,正在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跟紧新趋势、适应新常态,一方面要求成都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在更广维度和更高水平对接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主动融入全球服务分工体系;另一方面要求成都服务业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监管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城市发展对成都服务业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国际化、区域一体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对成都服务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是国际化成为成都新一轮发展的主旋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赋予成都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使命,要求成都服务业增强在西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要素和资源配置能力,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功能。二是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成渝经济区、成都平原城市群等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要求成都服务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服务输出。三是“成都制造”加速走向“成都智造”。成都制造业肩负着做大做强的双重任务,要求成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在生产管理、组织方式以及产品创新等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四是城镇化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要求成都服务业发展必须满足人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加快发展高品质的消费服务功能。

(三)成都服务业进入提质增效关键期

2014年,成都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124.7亿元,占全市GDP的51.0%;实现税收1285.6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6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50.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77.8%,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主要支撑。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比较看,成都市服务业规模较大、结构较优,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中西部城市领先,为成都发挥“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区域或全球竞争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成都服务业仍存在产业能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要素配置不优等问题。2014年,全市一个单位的服务业投资仅创造0.99个单位的服务业增加值,低于15个副省级城市1.49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仅占广州、深圳的50.7%和64.3%。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增强“成都服务”主体功能、增强服务于生产活动的资源配置功能、增强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服务功能,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知识化发展;围绕城镇化和产城融合的发展要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国际化发展;实现与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带动三次产业整体提升,把成都建成高端服务功能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

(二)发展目标

1、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发展重心落脚在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在稳增长基础上,实施速度动态调整、内部结构优化和产业再平衡。通过完善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动力机制转换和产业体系重构,切实将发展方式转到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双引擎的轨道上来,为“十四五”时期服务业“高质量、高能级”发展奠定基础。“十三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速7.8%左右,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800亿元左右,继续保持在西部城市中的领跑地位。

2、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致力于快速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通过“十三五”时期创建国别合作示范区和开展自由贸易改革创新、完善成都口岸服务功能、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等举措,在“十四五”时期全面释放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能量,将成都建成 与“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力争在某些领域形成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核心功能。“十四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速7.3%左右,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000亿元左右。

3、2026-2049年

到本世纪中叶,成都经济实现高度服务化,基于核心服务功能的要素集聚、管理、流通、扩散环节高度紧密,实现与全球城市网络的深度融合,服务业成为成都面向全球服务、实现全球价值的主导产业,成长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引领全球价值链的跨国公司,服务全球市场的综合竞争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城市行列。

(三)发展路径

1、创新发展

将创新贯穿于服务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推进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服务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等,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优势和制度优势。

2、融合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速向三次产业各环节渗透,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助力“成都智造”和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快提高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促进金融、物流、商贸、旅游、文化、会展等行业跨界融合,促进新兴消费蓬勃发展,不断创造新供给。

3、开放发展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将服务业发展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实施“西拓、东进、南下”策略。“西拓” 加强与陕西、新疆合作,开拓欧洲、中亚、西亚商品贸易和服务市场;“东进”加强与上海、厦门、重庆、武汉等中东部城市在金融、物流等生产服务领域的合作,积极发展与韩国、日本的经贸合作;“南下”加强与云南、广西合作,开拓南亚、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构建“成都服务+全球市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4、集聚发展

按照协调发展、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要求和“独立成市”理念,坚持将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双核”集聚作为成都高端服务业布局的基本取向,着力在卫星城、区域中心城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服务业功能中心。创新产业集聚推进方式,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协同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中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5、高端发展

聚焦商务运营、金融、研发等更具控制力的高能级生产性服务功能,立足西部、提高成都服务于全球生产制造活动的竞争力;提升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的精细化、品质化和国际化水平,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从传统服务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为主、从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升级。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成都服务”核心功能

1、打造服务于生产活动的资源配置功能

以提高成都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活动影响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为取向,推动成都经济运行与外部经济环境之间互联互通,打造汇聚商品、服务、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全要素充分流动的资源配置功能,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对外辐射力。

——运筹决策中心。成长一大批参与国际分工、开展跨国经营且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总部,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总部、国内外商协会等非营利性机构,国际经贸活动高密度集聚,对区域或全球经济活动的渗透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地区性或全球性资源的组织与配置节点、跨地区活动的管理与控制中心。

——国际物流枢纽。立足国家战略开启的区位重构新格局,构建与全球、地区联动发展的物流动脉,推动成都由西部内陆城市向国家门户城市转变,变区位的盆地劣势为产业的高地优势,成为“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金融创新中心。着力金融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不断开拓金融市场广度,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离岸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等核心竞争力,增进金融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成为成西部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产品创新基地和金融服务机构中心,服务与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科技金融创新发展。

2、打造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服务功能

提升成都对外来消费的吸附力和社区服务便利化,推动成都经济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产品价值提升、社会民生改善相结合,打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消费服务功能,增强成都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吸引力和对全球优质要素的集聚力,促进城市品质与城市价值双提升。

——国际购物天堂。着力延续千年商业文化,着眼打造时尚消费高地,致力于自身特色吸引物和国际化购物、消费环境的打造,在商品、企业、客流、服务规则等方面充分接轨国际,快速提升成都的商贸活动影响力和全球商业知名度,使成都成为购物环境优越、商品丰富度高、特色消费突出、时尚引领能力较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

——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强化成都旅游门户功能,对接旅游国际化标准,深化跨区域旅游合作,以旅游业态多元化、旅游服务精品化、品牌建设全球化加速融入国际旅游市场产业链,将成都打造成为对接国际市场、具有中国示范意义、独具蓉城生活特质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文化创意名城。着眼于增强城市软实力和服务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立足本土与对接国际、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以城市为舞台、以产业为载体,多渠道开展文化历史传承、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名片塑造和文化交流活动,显著提高成都的文化开放水平和城市文化品位,成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创意名城。

(二)强化“成都服务”产业支撑

1、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知识化发展

将技术、知识密集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以及新兴服务业。提高行业集群发展水平,深化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以新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和业态不断创新,引领三次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机融合,快速抢占全球产业竞合制高点,建成运筹决策中心、国际物流枢纽、金融创新中心。

——现代物流业。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建设门户型国际航空枢纽、国际铁路港、智能型国家公路物流枢纽。优化调整物流集中发展区布局功能。加快建设西部多式联运运营中心和立体口岸开放体系,打造“蓉欧+”铁路货运班列,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支持企业发展城市配送、农产品物流、汽车物流、快递物流重点物流领域。不断提高物流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深化物流对外开放合作,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国际贸易物流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发展新型贸易、物流运作方式。到202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3%左右,建成面向欧洲以及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金融服务业。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集聚水平。多措并举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大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对接力度,推进成都与亚欧知名资本市场在商品期货、证券、股权、债券等领域互联互通,加快打造影响全国、面向国际的区域性国际资本市场。加强金融创新,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移动电子商务和移动金融创新试点,探索推进资产证券化创新试点。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创业金融和科技金融。大力促进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加强金融外包与后台服务中心、金融信息交流、金融资讯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发展新型金融机构,拓展互联网金融市场,积极推动直接融资业务发展。大力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试点,积极扩大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到202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00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比重约13.4%,形成资本市场活跃、创新能力突出、财富效应明显的产业格局,建成立足四川、覆盖滇黔藏、辐射中西部、面向“一带一路”的国家金融高地。

——信息服务业。全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软件开发、信息安全、数字媒体、集成电路(IC)设计等业态,鼓励发展面向三次产业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新兴业态,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围绕“软件人才—软件产品—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信息技术服务及运营”产业链,形成基础与平台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服务外包六大产品和服务系列。深入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业,重点发展影音、动漫、数字出版等生活领域的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工业设计等生产经营领域的信息内容服务。到2025年,全市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左右,建成电子制造与信息服务协同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子信息产业互动发展的国家级信息服务示范城市。

——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市场国内占优、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产业园区。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转移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深化知识产权服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区域,支持企业发展科技服务外包。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鼓励与互联网结合的服务模式创新,提升区域综合科技服务能力。到2025年,实现科技服务业产值5000亿元左右,建成西部领先的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心、全国一流的科技服务业聚集高地和国际知名的科技服务业节点城市。

——商务服务业。坚持总部经济带动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总部型机构,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全力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法律服务、经济鉴证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业态。积极推进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规范化发展。到2025年,落户成都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区总部数量超过6家,建成企业总部最多、产业能级最高、资源配置能力最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经济城市。

——新兴服务业深化面向三次产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行业电商,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鼓励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探索试点跨境电商,加快发展代运营、网络推广、数据挖掘等电子商务服务,到2025年电子商务国际化合作能力显著提升,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全面实现。积极发展国内外大型企业内部共享服务或研发中心,鼓励发展医药与生物技术研发及测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分析学、教育课件研发等技术性知识流程服务外包。顺应分享经济的新趋势,推动新技术应用,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培育壮大跨越传统产业边界、市场潜力巨大的服务业新兴产业和业态,不断形成新增长点。

2、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国际化发展

顺应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健康服务业以及社区服务业。围绕繁荣地方市场、增加服务供给、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和促进民生改善,加快行业多样化、国际化发展,不断满足居民日趋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建成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文化创意名城。

——商贸流通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实施商贸产业提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互联网+”价值提升、城市国际化营销和品牌打造与政策支持五项工作,加快培育壮大贸易主体。推进流通现代化和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新兴业态和新型运营模式。提升专业市场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形成一批“成都指数”或“成都价格”。积极构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市场体系。着力提升世界美食之都品牌影响力,推进国际美食文化交流。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围绕轨道交通节点合理布局发展商业设施。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3000亿元,外贸进出口达到1200亿美元,建成国际区域性商旅文展复合中心,成为消费活跃、现代贸易功能发达的国家级商贸流通节点城市和时尚消费目的地。

——旅游业。构建观光游、购物游、文化游、乡村游、休闲游、商务游、会议游等内容丰富的城市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体验需求。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精品,完善涉外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旅游环境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设以泛成都为中心的旅游门户。深化与国际旅游机构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强化国际营销和旅游集成服务功能,积极融入国际旅游市场产业链。到202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7800亿元,实现外汇收入34.5亿元,入境游客人数达到850万人次,入境游客占比达到2.8%,基本建成旅游目的地城市。

——文化创意产业高品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以中心城区天府广场和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的市民中心为核心的市级文化设施“两中心”。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演艺娱乐、艺术品原创、传媒动漫游、创意设计、出版发行、版权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开发。支持文化创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发展文化创意外包服务。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环境,形成“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春色满园”的大好局面。力争到2025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0%以上,建成“领先中西部、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

——健康服务业。完善健康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发展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创业中心等产业创新载体,推进智慧健康平台建设,全面发展智慧健康服务,引导、培育一批健康护理、健康咨询、健康保险等服务机构,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202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生命信息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国内知名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统筹规划全市体育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休闲运动集聚区,打造国内最具特色的环城运动休闲旅游圈。到2025年,全市健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600亿元左右,建成国际化体育产业区域中心城市、国际领先的生命信息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

——社区服务业。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社区为依托,均衡布局养老、医疗、体育、教育、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方便、快捷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设施运营。大力促进社区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9055”养老服务格局。全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切实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育服务、家庭服务的发展,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增进农村社区文化认同,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

(三)强化“成都服务”承载能力

1、优化“两核多点”承载空间

立足全市主体功能分区,依托新一轮城镇规划体系和轨道交通体系,结合未来十年人口分布、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构建“两核多点”的服务业承载空间。

——“两核”。即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是“成都服务”核心功能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承担者,是支撑全市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其中,中心城区主要承担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商贸商务、生活与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主要承担高端服务功能、行政管理功能,集聚发展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健康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等行业和新兴业态。

——“多点”。即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是城市功能外溢和新兴功能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其中,8个卫星城按照“独立成市”理念,重点建设新型商贸中心、现代物流园区、健康产业基地、文化旅游胜地,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和质量,建成功能突出、宜居宜商的特色服务功能区。6个区域中心城依托区内特色资源,重点发展旅游服务、商贸服务功能,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建成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新兴功能成长区。

2、深化服务业区域合作

强化成都高端服务功能和首位城市导向,加快推进成都经济区同城化、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牢牢把握“成都服务”核心功能和服务“全球市场”的战略眼光,在更大范围实施结构调整,形成有利于在更广区域内横向分工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成都在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中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比较优势,凸显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商贸、物流、金融、科技研发等综合性服务功能,建设成为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生产服务中心。构建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提升有效配置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创新资源的能力,构建以成都为核心的服务业区域合作体系。

3、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力

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服务业第一生产要素的战略性作用,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积极性,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全力增强成都服务业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能力,使成都成为创新人才、创新产品的生产基地和扩散中心。构建部、校、市共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机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施开放的人才战略,以不断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留驻成都为导向,高品质建设具有国际标准的社区、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多样化发展面向产业人才多层次需求的生活服务,高水平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公共服务,形成宜居、宜业城市环境,使成都成为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具有较强创新承载力和人才吸引力的魅力之都。

(四)强化“成都服务”改革创新

深化改革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引导方式和调控手段,探索破除制约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实施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目标的发展动能转换,加快实现服务业发展体系和发展能力现代化。

1、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向上争取试点开放更多服务业领域,全面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高水平打造开放合作平台,加快推进中韩、中德、中法等园区建设。创新外贸发展方式,推动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增设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推动传统加工贸易从水平分工组织模式向垂直整合模式转变。积极拓展服务贸易新领域,培育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模式,大力支持检验检测、生物医药、软件信息、数据服务等离岸外包业务发展。健全跨部门综合协调机制,解决优势服务企业 “走出去”遇到的重大问题,合力推动本土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创新境外投资服务促进机制,加快建立境外投资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境外投资事后管理和服务,创新“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商会和社会组织在行业自律、政府决策参谋、标准制订、调查研究、企业服务、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全面清理和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立鼓励创新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改进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创新扶持方式和监管机制,积极培育信息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进一步推动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和改革创新,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新模式,解决创业首投、可持续融资和资本退出通道问题,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服务和支撑。深入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等国家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

3、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

着力破除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放宽服务业投资准入标准,在负面清单的基础上,依法开放各类资本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服务行业和领域。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清理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制约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服务业的规定和程序,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规定。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探索相关部门共同构建权责一致、协同高效的监管模式。积极整合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信息资源,建立监管信息动态数据库,建立行业信息采集跟踪、预警和监管的综合性评估机制。加快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多方共享的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加强食药监、质监、知识产权、工商、税务、金融、口岸等管理领域监管协作,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形成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市场管理机制。推进要素市场的监管,在完善市场化配置机制基础上,建立资源配置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积极向上争取市场监管的自主权,加快推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4、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建立平等规范、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凡是法律法规及国家规定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均向社会资本开放。探索破解投资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促进投资便利化。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凡是对本地企业开放的服务领域,全部向外地企业开放,切实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市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企业注册便利化。积极开展政府改革、发展、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工作,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和公开机制,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现代行政运行机制。

5、加快公共服务领域改革

分类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推进商贸、金融、文化、医疗等领域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育、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增加公共服务市场有效供给。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增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健全直接登记和双重管理相结合的登记管理制度。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政府部分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

四、行动计划

(一)国际购物天堂行动计划

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为塑造服务品牌、推动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坚持市场导向,以完善产品消费结构、扩大文旅规模空间、提升服务消费品质为实施路径,通过实施商贸产业提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互联网+”价值提升、城市国际化营销、市场商品服务丰富五大行动为核心内容,形成商品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等多元一体的综合消费环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购物天堂”。力争10年左右时间建成国际区域性商旅文展复合中心,成为带动周边、服务全国、联系世界的消费目的地和国际购物天堂。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700亿元,外贸进出口达到1200亿美元,餐饮业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国际领事馆数量达到20家,国际友好城市达到42个。

(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行动计划

通过实施旅游产品提质增效、旅游产业要素提档升级、旅游营销不断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引领、创新跨区域旅游合作等五大重点任务,建设世界级遗产观光旅游目的地、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时尚购物旅游目的地、世界级美食体验旅游目的地、世界级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世界级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亚太地区旅游集散地。到202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7800亿元,入境游客人数达到850万人次,初步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国际美食之都行动计划

把握消费转型升级、内需经济拉动的契机,持续优化餐饮业的内外部环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文化品牌扩张为动力,以营销管理创新为手段,以特色美食街区为载体,提升我市餐饮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水平,促进餐饮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巩固和提升成都“美食之都”国际影响力。到2025年,全市餐饮零售额突破1200亿元大关,培育10家全国餐饮百强企业,打造一批零售额上5亿元的龙头企业,基本把成都建设成为以巴蜀文化为底蕴、品牌川菜为特色、名店名企为代表、荟萃中外美食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美食之都。

(四)国际门户枢纽行动计划

紧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契机,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国家级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智能型国家公路物流枢纽以及立体口岸开放体系等举措,形成“铁、公、航”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便利化口岸服务体系,以大物流撬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城市,实现“盆地变高地、内陆变口岸”。到2025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国际(地区)直飞客货运航线总数达65条以上,货邮吞吐量突破150万吨,铁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全面建成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国际物流枢纽,联通欧洲以及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的桥头堡。

(五)“创业天府”行动计划

深入推进“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方案,打造覆盖大众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汇集创业力量,鼓励青年大学生、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等来蓉创新创业。建设创业载体,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创业孵化体系。强化科技金融,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创业融资服务体系。聚集创新要素,打造以成都高新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成都科学城”为引领的创新要素核心集聚区。塑造创业品牌,系列化、常态化、持续化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打造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到2025年,科技创业者达到30万人,创新创业载体面积突破3000万平方米以上。

(六)国际会展名城行动计划

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理念,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会展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优化、功能配套、基础扎实、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会展业体系。到2025年,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年举办重大会展活动数量达到800场,其中,国际性会展比例达到30%。

(七)文化创意名城行动计划

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设施体系,着力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和创新创业环境,顺应“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趋势,统筹推动文化创意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建设面向西部历史文化的发掘创新传播中心、面向国际市场“一带一路”跨国合作的西部文化创意贸易中心、面向产业融合发展的西部原创设计中心,努力把成都建设成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名城。到2025年,着力成功打造10个文化创意行业国内外知名且有影响力的品牌;100家年产值达5000万的文创骨干企业;成功孵化1000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小微企业。

(八)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

实施国际品牌赛事打造工程,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文化、科技等各类赛事,培育打造5-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支持发展文化体育竞赛表演业,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知名赛事主办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际重大赛事活动。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设具有承办国际及全国性赛事的专业场馆和综合服务设施,初步建立起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具有成都特色的竞赛表演业发展体系,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成都打造成为国际赛事名城。

(九)“互联网+”行动计划

重点围绕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等方面推进“互联网+”跨界应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做优存量,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做大增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优化扶持方式和监管机制。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基本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十)金融创新行动计划

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为目标,突出打造区域性国际资本市场、中国西部创投融资中心、中国新型金融先行区、面向东南亚的财富管理基地和中国西部离岸金融中心,形成“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离岸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竞争力,将成都打造成西部地区投融资“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桥头堡,金融核心功能进入国内一线城市行列,鼎立西部,影响全国。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3.5%,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分别达到1200家和2000家,力争存贷款规模分别突破9.0万亿和7.0万亿。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产业促进方式

加大服务业公共产品投入。优先完善服务业基础设施,加强服务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对探索性、创新性、示范性、公益性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信息技术在商贸、物流、金融、商务等行业的应用,加大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和现代服务业创新予以政策扶持。紧跟服务业发展新趋势、新需求、新特点,适时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政策,在政策扶持上向鼓励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上倾斜,构建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政策体系。鼓励和支持建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服务、行业政策和标准的制定、行业统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市场主体培育

创新企业服务模式,深化全市重点楼宇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市级服务业重点集聚区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搭建创业咨询、市场开拓、投融资、技术支撑、信息管理等服务平台,构建创新驱动服务体系。引导服务业企业品牌化、标准化建设,研究出台培育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支持、鼓励全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参评服务品牌和驰名商标,进行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服务业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担保机制,增强融资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

(三)完善统计监测体系

加强服务业各行业的部门统计工作,建立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符合产业发展新趋势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制定服务业重点行业、新兴行业的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完善成都市服务业发展2025各项指标统计体系,加强运行监测、阶段评估和动态分析。加强部门联动、职责分工和数据共享,完善全市重点企业统计监测系统,开展服务业运行监测和绩效评估。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统计调查。研究完善服务业重点集聚区、专业楼宇和众创空间等平台载体的绩效评估和考核办法,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实施区(市)县服务业分类考核。

(四)统筹推进规划实施

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筹推进体制机制,强化市服务业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职能,针对服务业十大行动计划,建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推进责任制,形成“1+10”服务业发展领导体系。分解规划涉及的重点任务、主要目标等相关要求,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完成期限,深化专项行动计划和年度推进方案,建立全市服务业月度协调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不同重点领域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评估,探索建立健全目标督查机制。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本市服务业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服务业发展格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原文链接:https://www.sohu.com/a/335058901_120104769

原创文章,作者:优速盾-小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dnb.net/bbs/archives/33769

(0)
上一篇 2024年7月6日
下一篇 2024年7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优速盾注册领取大礼包www.cdnb.net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