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5G新基建的稳步推进正使得云网协同跨向云网融合。所谓云网融合,简单一点说,就是耦合联动状态,通俗的说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力发挥作用。而从技术角度来说,一个侧面是在通信网中引入云计算技术,即网络的云化;另一个侧面是在云计算中引入网络技术,即云的网络化。不管怎么说,5G网络是其中的核心力量。
一、云网融合的推动力量
1、政策推动力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从大的方面说,“云网融合”契合国家的政策要求;从小的方面说,巩固竞争优势、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能力。
在国家层面,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正加速企业上云进程,推动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普及。
在地方政府层面,浙江、山东、广东、河南等省份先后推出企业上云计划。
数据表明,许多企业上云阶段向纵深演化,核心系统上云加速,对云服务能力包括混合云、云网融合等的要求提升。
在中国,政策的指标性意义与推动力量,任何时候都不可低估。
2、竞合推动力量
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设备供应商,还是平台运营商,如亚马逊、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都在由平台向云、网服务提供演进;爱立信、中兴、华为等设备提供商,都由设备提供商向云、平台服务提供演进;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都由基础设施服务,向云、网数字化能力平台演进。三方由竞争为主转向加强合作,共同迎接挑战。
以企业为例,云网融合是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创新能力、业务实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可跨越的重要步骤。由此,企业自然生发出对网络大带宽、低时延、快速部署和灵活性的需求,云网融合适时而出。
3、市场推动力量
实际上,三方竞合已经意味着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再是以自身能力为主,而是以专注服务为主,共同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服务化解决方案,为客户拓展与占领市场服务。
基于业务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力量,驱动网络架构发生深刻变革,要求云网高度协同、互为支撑。同时,市场变化要求网络与云敏捷打通、按需互联,并快速适应智能化、自服务、高速、灵活等特性。
云网融合正是从计算与联接两个方面满足市场竞争成败,必须数字化转型的市场力量。
对于运营商来说,云网融合被视为垂直行业智能化的“行业引擎”,是运营商跻身To B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运营商与OTT在垂直行业竞争的“护城河”。
4、技术推动力量
从最初的的云网协同,到现在的云网融合,其中的技术前进步伐不可遏止。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以及云技术不断升级。从固移融合开始,到CT/IT/OT融合风行,云网融合就势成必然,所谓万物互联、泛在连接,一切都在朝着一体化而去。当然,技术能力也必然水涨船高,已经突破云网协同,不再是简单的云+网。
从Gartner2020年发布的企业网络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看技术趋势,多云互联、软件定义云互联、5G等技术将在未来2年~5年内成为主流。技术的趋势必然推动云网的融合,由“互联”向“云+网+ICT服务”和“云+网+应用”演进,并朝着融合化、智能化、泛在化、开放化、敏捷化方向发展。
对于运营商来说,在技术架构上,通过云和网的基础资源层的虚拟化、云化和一体化结合,实现企业上云的业务和通信业务协同,做到“网随云动、云网融合”。
二、云网融合的应用场景
云网融合作为云计算和网络深度融合的产物,应用场景需要面向并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要,具体应用已在实践中。
1、三大类典型应用场景
混合多云、同一公有云的多中心互联与跨云服务商的云资源池互联三大类应用场景均要实现多场景下互联互通,同时,实现高质量、高稳定性、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并能保证网络质量稳定,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云资源池高速互联,企业可通过在不同的资源池部署应用,来完成备份、数据迁移等任务。
1)混合多云
混合多云顾名思义,就是公有云与私有云的多云混合。对于企业来说,多场景云的组合更为急迫。这里就以企业应用场景为主。混合多云简单说就是多个云之间的高速互联,但又不可能简单完成,需要有数据中心、各类平台作为中介,才能实现企业自身计算环境与云上资源池之间的数据迁移、容灾备份、数据通信、运行维护等。
混合多云场景下的高速连接,必须借助高质量、高稳定性、高安全性的数据传输为基础,同时,对于网络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丢失或被窃。
不论是本地计算环境(用户自有IT系统、监控中心、数据平台)与云上资源池的互联,还是本地数据中心(私有云)与云上资源池的互联,都是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多个云之间的互联与私有云同公有云之间的网络互通,目的是使用户,主要是企业能够像使用企业专网一样进行资源的弹性调度,并进而实现多个云之间的统一管理。解决的办法就是由混合多云服务商建设高质量的云专线和云专网,完成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来避免网络的不稳定、低速率、非安全等问题。
目前,传统孤立的云市场和网络市场正加速整合,“云管”和“网管”正被统一云管的平台集纳。用户即使选择了不同的云服务供应商,仍然可以通过统一的云管平台实现实时开通混合多云之间的网络传输服务。
2)同一公有云的多中心互联
这一场景描述的是同一云服务商打造的不同资源池之间的高速互联。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或国际化企业来说,如何解决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云资源池互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当然,可通过在不同的资源池部署应用,来完成备份、数据迁移等任务。
软件定义的弹性网络,可以把所有边缘节点都连接起来,形成服务链。其中,边缘计算像CPU那样,可以把分布式计算网络驱动起来,实现用户需求/请求的自动应答,所需数据的自动传输。同时,支撑运营服务的自动化。解决企业分支机构及用户就近快速实时访问和业务直连,同时实现IT资源全局统一优化管理和自动化敏捷交付,构建成功适应业务需求的跨地域云网融合,实现分布式多中心云上资源池间数据交互和VPC间高速互联。
也就是打造出网随业动、按需入网,算力泛在、云边协同的广域智能云。与此同时,还须构建一张以云为中心,云上云下全网融合的全链接智能网。
3)跨云服务商的云资源池互联
如果说,同一公有云的多中心互联是同一云服务商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跨云服务商的云资源池互联就是非同一云服务商,去解决不同厂商公有云资源池互联的问题, 最终实现跨云服务商跨云资源池的互联。形象一点说,就是多云互联。
这一点通过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以软件定义的方式在物理设备之上完成算力、网络和存储等基础设施的集中解耦、融合和重构,进而实现资源的按需供给,达致多云互联。云计算的弹性、灵活和服务化等特性,可以适应网络与云的敏捷打通需求,提高网络资源在供给使用和运维管理上的效率,以云服务形式开通和提供网络服务。
那么,完成以上目标的云网融合能力是由底层的云专网和上层的云网服务产品协同架构的。底层云专网由位于下层的基础运营商网络和上层Overlay网络共同组成,基础运营商网络提供底层全方位覆盖的端到端物理链路和服务质量保障,上层Overlay网络通过SDN、NFV等技术达成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上层的云网产品是基于底层云专网资源池,面向用户构建云网服务产品,如云专线、对等连接、云联网和SD-WAN等。上下层共同构建覆盖不同行业场景需求的云网产品,打造云上云下全域一张网,满足产业端按需开通、动态扩容,集中控制、应用分级,一点入网、零触配置,智能选路和可视智能运维等网络服务需求。
根据RightScale 2019年的调查报告,84%的企业搭建了多云平台,因此统一的多云管理平台势成刚需,考验着网络服务商跨云服务能力。网络服务商需要根据各云服务商的数据中心、POP点部署位置,在光缆资源、云连接节点、光纤基础设施等网络资源上做到全方位地覆盖,以提供端到端的高质量服务,并具备快速开通能力。同时,网络服务商的各云连接节点需要具备与各类云服务商DCN网络的自动对接开通能力,即“一专多能”,一条专线就可以提供灵活访问多云的能力。
2、工业行业应用的三种场景
云网融合除了在医疗、教育、能源等行业得以应用之外,在工业行业的应用更为典型。这实际上是全球加速推进工业信息化战略的结果。
不论是德国工业4.0战略,还是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都是基于通信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联通能力,通过实时获取相关信息,实现智能制造。同样,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也是利用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上云,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目前,中国工业行业应用的云网融合场景主要呈现在仿真设计、业务系统、工业物联网这三类。
1)仿真设计
这类典型场景多与制造产品的安全相关,如汽车制造、重工制造、石油勘探企业和复杂电器制造企业,通过云上高性能计算、模拟真实环境,仿真设计实现汽车碰撞分析、家电防爆、漏电分析等。
2)业务系统
这类场景主要是通过开放云平台,为制造、财务、销售、库存、采购、服务等业务系统提供弹性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业务系统的快速部署、灵活扩展,最大限度节省制造成本。
3)工业物联网
这类场景多出现在需要从数以万计的终端采集数据的企业,如汽车制造、电梯制造、机床、工厂、物流等,通过云端实现千万计、广分布的终端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同时实现车联网、梯联网、产线网等物联组网。
三、云网融合的未来展望
1、云网融合业务体验决定选择
随着云网融合的深入应用,用户的使用体验将成为选择云网业务的重要因素。如果说,起初的蓝图是一种诱惑,那么亲身的体验就是实际的感受,体验的好坏直接决定用户对云服务商和运营商的选择。
上云企业如何选择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兼具良好体验的网络服务和云服务;运营商如何建设体验良好的云专线和云互联网络;云服务提供商如何提供满足多性能需求的云服务,需要建立适当的指标体系,来细化体验好坏的分值,如交互体验、显示体验、订购体验、服务体验等。
2、云网融合推动更加灵活的部署方式
5G商用将使得云网融合组网更加灵活,因为5G在开通时效有大幅提升。同时,因为边缘计算可以部署大量行业应用、企业应用,甚至一些IT应用,就使得行业的敏捷性有效提升。
SDN(软件定义网络)深度整合过程中,融入5G切片能力,将有更加灵活的网络部署方式,云链接也将有更多方式选择。5G作为云网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将更好支持垂直行业发展,政企数据走向移云融合、物云融合。
所谓软件定义一切正在深化之中,云原生统领软件成为实践,数据资源的虚拟化和池化,加速着以云为中心的IT和以网为代表的CT朝着打破一切藩篱融合。软件定义的广域网如同星辰大海,基于SDN、NFV和云原生技术的5G网络覆盖广阔空域,以云为中心的灵活移动网络,催生多种组网方式,如专线、MPLS、Internet、LTE等。WAN(广域网)池支持多接口,使得灵活配置成为可能。SD-WAN(软件定义的广域网)将其服务用于连接广阔地理范围的企业网络、数据中心、互联网应用,及云服务。并将网络控制能力通过软件方式“云化”,支持应用可感知的网络能力开放,集智能组网、上网行为审计管控、信息防泄密、终端安全防护、网安合规于一体。
从三大运营商发布的5G行业专网来看,具备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和增强移动带宽的5G专网,基本可以满足场景定制化组网的需求,灵活部署箭在弦上。
3、云网融合催生产业多元化发展
云计算技术的成熟,laaS、PaaS、SaaS等系列产品日益丰富,国际龙头有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内有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云等。各大云服务商不仅在业务领域上存在交叉,而且在技术上各有优势,竞争可用惨烈来形容。体现多元化的差异化服务能力成为制胜赛道。
“云+网+X”模式本身带动了以云平台和云专网为基础的云网融合解决方案,形成了“云+网+应用”服务框架,面向垂直行业又形成“云+网+行业”服务框架。这些基础框架为多元化发展开拓了新的云网融合生态蓝海。广阔蓝海之上之下,参与者数量飞速增长,相关的多主体设备商、运营商、服务商云集,众多需求者也进入生态链条,甚至有不期而至的闯入者。需求的多元化,与之匹配的服务模式也更加多样化。尤其是,云网融合生态的不断完善,服务提供商不必担心是否拥有强大的网络资源和云资源,只要做好优势领域,而这为更多参与者的进入开放了生态,多元化展现蓬勃生机。
4、云网融合加速云市场与网络市场整合
云网融合首先由基础运营商提出并有了初步发展,但毋庸讳言,基础运营商确定的发展模式及竞争关系,却延缓了云网融合的市场化进程与商业化应用的速度。这也是云网融合在早期只是同一个公有云节点间的访问,或是访问单个公有云服务的原因。这样的发展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距离一体化、跨多云、多运营商,及异构环境下的数据传输有些远。
当然,这并非基础运营商的局限。云计算技术的成熟是基础条件,政策引导下的百万企业上云是生态集聚。上云需求扩大了服务响应范围,多场景应用放大了云网融合的市场化力量,宽领域、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增大了云网融合的商业化圈层。
上云企业不愿意等待,尝试部署多云环境,目的是确保业务灾备、多元化等场景顺畅应用。由此,产生了云网融合多元化需求,多云、混合云等模式成为选择。那么,如何管理与如何传输将成为新业务的痛点。既有模式需要云平台服务商提供打通多云、混合云的服务,原本分离的“云市场+网络市场”被加速整合,一个平台可以也必须可以提供多云、混合云的统一服务。
5、云网融合将走向云网一体
前面已提及,驱动云网融合发展的是万物上云。以前大多是互联网企业在使用云服务,而现在几乎所有传统企业,包括政务服务都“登云驾雾”,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长期性明显加速了这一进程。
Gartner数据显示,到2025年企业workloads 30%将在边缘,40%在公有云,剩余30%在私有云部署。
在未来2年~5年,更多可能是侧重多云的连接,例如NFV、Network On-Demand Service,软件定义的云之间的互联互通,当然也包括网络自动化和SD-WAN。
在未来的5年~10年,边缘网络、IBN、uCPE可能是云网融合的关键技术。理论上,所有的网络接入都是从分布式边缘开始,而不是从集中式的中心开始。用户的第一个接入网关就在边缘,未来要实现的就是如何通过边缘技术改善用户的数字化体验,这就需要云网一体。
云网一体彻底打破了云网界限,用户根本体验不到计算、存储和网络三大资源的隔离和差异,运营管理平台和服务能力都是统一在一体的,云网虚拟化成为现实。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作者:张宁)
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GCPJILL40538U2BB.html
原创文章,作者:优速盾-小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dnb.net/bbs/archives/7967